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在紅軍面臨生死存亡之時 周恩來的三步棋

2021年01月22日10:2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周恩來是中央紅軍長征的策劃者和指揮者之一,對紅軍長征的勝利,起到了別人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長征前的三步棋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紅軍面臨全軍覆滅的危險。李德清楚:紅軍不得不突圍,進行戰略大轉移了。但李德卻把這件事看得很簡單,認為由他和博古秘密商定就行了。但是博古還是把李德關于紅軍進行戰略轉移的決定告訴了周恩來。周恩來提出兩條意見,一是拿到中央書記處決定,二是向共產國際請示。1934年5月,中央書記處開會決定把紅軍主力撤離中央蘇區,并將這一決定電報請示共產國際。6月底,共產國際回電同意中央紅軍實行戰略大轉移。為了做準備工作,中央還成立了由李德、博古、周恩來組成的三人團,博古負責政治,李德負責軍事,周恩來督促軍事準備計劃的實行,三人團仍由李德做主,但李德根本沒有考慮到紅軍和中央機關戰略大轉移需要做哪些具體工作。在此時,周恩來想到,如果任由他們亂來,紅軍和黨中央都會遭到覆滅的命運。他從對紅軍和黨的前途命運負責的大局出發,主動承擔起挽救黨和紅軍的責任,而一籌莫展的李德和博古也不得不聽取了周恩來的意見。

  在黨和紅軍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周恩來下了三步關鍵的棋。

  第一步棋,是在1934年7月初派紅軍第七軍團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前進。目的是探路。因為如果紅軍突圍,選不好方向,突圍出去,還會再次陷入國民黨軍隊的重圍。派紅軍第三軍團突出去,探一下路,才能知道紅軍向哪個方向突圍有利。經此次探路,認定向閩浙贛邊突圍不行。中央立即改變了原定的突圍方向。此次突圍,附帶產生了一個“副產品”:調動了敵軍,使包圍中央蘇區的國民黨軍隊的陣線松動了。

  第二步棋,是在當年的7月下旬,命令紅軍第六軍團退出湘贛邊革命根據地。這一行動,調動了國民黨軍隊尾隨其后,追趕紅軍,這就使國民黨軍隊對中央蘇區的包圍圈中,出現了一個大缺口,紅軍可以利用這個缺口突圍。上述這兩步棋,用周恩來自己的話說就是: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調敵。

  第三步棋,是在包圍中央蘇區的敵軍內部打開缺口。當時,蘇區已經被國民黨軍隊四面包圍,無論在哪個方向突圍,都會遇到強敵。周恩來考慮,如果能夠爭取一部分包圍中央蘇區的國民黨軍隊不打紅軍,紅軍主力突圍的阻力就會小得多。周恩來把目光投放在包圍中央蘇區的陳濟棠身上。陳濟棠主張抗日,和蔣介石有矛盾,他也為中國共產黨發表的《為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所感。周恩來抓住這個機會,于1934年10月派潘漢年、何長工為紅軍代表,到尋烏附近與陳濟棠的兩個師長舉行秘密會談。二人臨行前,周恩來專門對他們講:你們二人與陳部兩個師長接觸時,要沉著勇敢,見機而作,還向他們交代了聯絡密語和任務。潘漢年、何長工二人與陳濟棠部的兩個師長談得很好,這兩個師長也認識到:中國再打內戰,就要亡國了,蔣介石現在打紅軍,收拾了紅軍,回過頭來就會收拾他們。經過秘密談判,雙方達成協定:在紅軍突圍時,陳濟棠部后撤20公里,這就為紅軍突圍,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

  在周恩來主張下,中央紅軍長征前走的這三步棋,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三步棋,紅軍突圍就會受到強大敵軍的阻擊,不可能突破敵軍包圍圈,實現戰略大轉移。黨中央機關和紅軍,就會遭到覆滅的命運。

  特殊的命令

  中央決定紅軍長征時,陳毅在一次保衛蘇區的戰斗中負了重傷,坐骨斷了,有許多碎骨留在體內,痛得厲害。當時李德等人見陳毅負傷,無法隨紅軍主力長征,只是決定把他留在江西蘇區堅持斗爭,并沒有考慮陳毅當時的病情。此時,離紅軍開始長征的日子只有一天了,紅軍醫院已經把手術器械裝好箱子,醫務人員也準備出發了。當時的領導人忙于準備長征,誰也顧不上管這個事。陳毅只好給周恩來寫了一封信,希望能給他做手術,使他能夠在蘇區堅持斗爭。周恩來接到陳毅的信后,立即把衛生部部長賀誠叫來,和他一起跑到紅軍醫院,當場下令,立即把裝醫療器械的箱子打開,把手術器械拿出來,給陳毅做手術。經醫生手術,陳毅體內的碎骨頭被取了出來,能夠起床活動了。

  這是周恩來在長征之前下的一道特殊的命令。這道命令,挽救了陳毅的生命,保住了我黨一個優秀領導人物,為紅軍長征后,江西根據地仍然能夠堅持斗爭,奠定了一個基本條件。如果沒有這道特殊的命令,可能就沒有后來的陳毅,也沒有紅軍長征后我黨所長期堅持的南方的武裝斗爭了?梢哉f,周恩來這道特殊命令,意義重大。

  率先垂范

  紅軍主力部隊開始長征后,周恩來隨中央機關行軍。在當時“左”傾機會主義領導人的指揮下,紅軍長征變成了大搬家式的行動,中央蘇區兵工廠的機器、中央機關的辦公設備、后方的一切物資,都要讓紅軍戰士搬運走,由主力紅軍掩護搬家的紅軍行動。這樣,紅軍長征行軍速度極慢,一天也走不了幾十里路。而李德、博古等中央領導的行李尤其沉重。他們的一切辦公設備,都要紅軍戰士給搬著走,甚至他們個人的一些物資,也要紅軍戰士搬著走。在中央領導人中,唯有周恩來的行李最簡單。他個人的行李,只有兩條毯子,一條被單,衣服只有幾件換洗的單衣和一件灰色的絨衣,周恩來把這些衣服,裝在一個包袱里,睡覺時就用來當枕頭。這樣簡單的行李,周恩來也不讓戰士們背,辦公的文件,他統統裝在一個小木箱子里,放在馬背上,馬背上還要載一個傷員。周恩來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盡量減輕戰士們的負擔。他知道,長征要走很遠的路,戰士們每天行軍相當辛苦。搬運這些領導干部的行李,是紅軍戰士們的一個很大的負擔,他從自己做起,盡量不給戰士們增加負擔。周恩來處處替別人著想,處處關心體貼他人的高風亮節,在長征路上就有體現,他的威望,實際上就是在一點一滴的事情上逐漸建立起來的。

  在紅軍長征中,周恩來是走得最辛苦的一個領導人。當年參加長征的肖鋒曾經回憶說:周恩來在長征途中總是和戰士們一起行軍,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向他們做宣傳工作,每當宿營時,他就找機會到連隊去看一下指戰員。他十分關心戰士們的思想和生活,經常告訴紅軍干部們,要及時查看地形,研究敵情,規定緊急集合場,調查行軍路線。晚上,周恩來常常是剛剛回到自己的住房,還沒有休息一下,參謀人員就又送來了電報、文件。當紅軍的指揮員們向他匯報工作時,他總是邊看文件、電報,邊聽匯報,并迅速加以處理。夜里,我們這些年輕人一躺下就睡著了,當半夜起來檢查內外警戒時,可以看到周恩來屋里的小油燈還亮著。他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卻看不到他一絲一毫的倦意,他那雙布滿血絲的眼睛,始終閃爍著充滿精力的光輝。

  搶占白石渡的決策

  紅軍長征到達韶關北面的樂昌地區后,主要走狹窄的山區小道。紅軍幾萬人馬走在山區小道上,十分擁擠,行軍速度減慢了。蔣介石通過飛機偵察到這一情況后,立即命令湘軍和粵軍趕來,從兩側夾擊紅軍,蔣介石也命令他的嫡系部隊加快行軍速度,從后面追上紅軍。在這種情況下,紅軍只有搶先一步,在敵軍還沒有形成合圍之時,搶占白石渡,才能掩護全軍順利通過粵漢鐵路,然后向湘西進軍。因此,搶占白石渡成為決定紅軍命運的關鍵。但是,李德卻看不出這一關鍵,他仍然像往常一樣指揮紅軍行軍。周恩來找到李德,說明搶占白石渡是解脫困境的關鍵。李德聳聳肩,沒有表示否定。周恩來立即下令,紅一軍團的紅一師派一個團,務必于11月11日搶占白石渡,掩護全軍通過粵漢線。周恩來在命令中特別提到:這個團的行動關系到全體紅軍的命運,動作一定要快,不能延誤。

  當紅一軍團已經選派三團執行任務時,周恩來仍然不放心,他親自到紅一師來,找到師長李聚奎,研究執行這一任務。當時,李聚奎對完成這一任務心中無把握,也十分擔憂,他擔心部隊分散,戰線太長,到最后不好收攏這些部隊。周恩來看出了李聚奎的心思,說:你不用擔心,后續部隊一上來,就會接替你們,你們就可以把部隊收攏起來了。接著,周恩來把隨身帶著的五萬分之一地圖打開,指著地圖告訴李聚奎,你們的紅三團應該從哪里前進,在什么時間到達什么地方,這個地方放多少部隊,應該怎樣布置,那個地方放多少部隊,主要警戒方向是什么,最危險也是最關鍵的地方在哪里,應該放多少部隊。最后,周恩來還告訴李聚奎,如果出現什么情況,應該怎么辦。經周恩來這樣一講,李聚奎放心了,立即部署部隊執行任務。

  當紅一軍團一師三團向指定地點進軍時,周恩來一早就和劉伯承趕來,親自向團長交代任務。當他看到紅三團已經按照預定計劃占領白石渡,紅軍大部隊已經順利通過粵漢鐵路時,才和劉伯承一起放心地回到軍委。

  周恩來的這次行軍部署,抓住了決定紅軍命運的關鍵,如果沒有此次周恩來的精心布置,紅軍很可能就會被國民黨軍隊消滅在樂昌一帶,更不會有后來的長征了。

  特殊的會面

  1934年11月27日,紅軍先鋒部隊占領了湘江的重要渡口界首,此時,紅軍主力部隊如果緊行軍,就會迅速渡過湘江,把國民黨軍隊甩在后面。但在李德、博古指揮下,紅軍主力部隊掩護搬運許多輜重的紅軍部隊,慢慢騰騰地走,兩天之后才到達界首。這時,蔣介石已調廣西和湖南軍閥趕到了湘江邊,從南北兩個方向,向正在渡江的紅軍發起強攻。紅軍要一邊渡湘江,一邊同前來進攻之敵軍戰斗,而紅軍搬運的壇壇罐罐太多,渡江速度又極慢,這種情況對紅軍十分不利。所以,湘江戰役打得十分慘烈,紅軍主力部隊同前來進攻之敵進行了殊死搏斗,大批紅軍戰士倒在血泊中,大量紅軍團以上干部犧牲。

  一直堅持在湘江東岸渡口邊指揮戰斗邊指揮部隊搶渡湘江的周恩來,特別注意的一件事,就是毛澤東渡江沒有,當他得知毛澤東在后面,還沒有渡江時,心中十分焦急,告訴通信兵,傳令后面部隊,一定要保證毛澤東的安全,要毛澤東迅速過江。周恩來還親自到后面去查看。當他看到毛澤東來到湘江邊上時,心中一塊石頭才落了地,急忙趕上前去與毛澤東會面。毛澤東對周恩來說了一句話:再不能這樣走下去,也再不能這樣打下去了。周恩來握著毛澤東的手,點著頭,默默地看著毛澤東。此時,他的心中,已經認定,毛澤東的主張是對的。周恩來此時已經下決心,要在中央內部提出正確主張,改變由李德、博古二人說了算的局面,他要為黨和紅軍的命運擔負起責任。周恩來請毛澤東迅速過江,毛澤東拉住他一起走,周恩來說,我還要在后面交代任務,你先過江吧。

  在湘江邊上周恩來同毛澤東的這次會面,是一次特殊的會面。由于戰斗異常激烈,二人會面時,只說了兩句話,但就是這兩句話,卻包含著深意,這表明,毛澤東已經提出了改變“左”傾領導人機會主義軍事路線的動議,此時,周恩來也清楚認識到毛澤東軍事指揮方面的才能,認識到毛澤東對于中國革命的重要性。

  受命于危難之中

  湘江戰役,紅軍主力雖然突破了敵軍的湘江封鎖線,跳出了敵軍的包圍圈,但是,紅軍也付出了巨大代價。當中央紅軍渡過湘江時,數量從長征出發時的8.6萬多人,銳減至3萬多人。紅軍主要的高級軍事領導人,都對李德、博古十分不滿,認為再這樣任由他們瞎指揮,黨和紅軍就會徹底毀滅。他們紛紛向周恩來提出意見,要求在此關鍵時刻,周恩來能夠擔負起糾正錯誤路線和指揮紅軍走向勝利的責任。

  而在此時,李德、博古二人也開始消沉起來。一來因為湘江一戰,紅軍損失過大,他們對軍事上能否取得勝利,紅軍的戰略大轉移能否成功,產生了懷疑,實際上他們已經失去了信心,變得灰心喪氣起來。李德整天拉著臉,眉頭緊鎖,一句話也不說,有時則莫明其妙地發火,沖著紅軍戰士大喊大叫。博古感到自己的責任重大,他滿嘴起了血泡,一副痛心疾首的樣子。他甚至想到了要自殺,在長征路上拿一支手槍在自己腦袋上瞎比劃,多虧聶榮臻勸說,才放棄了自殺的念頭。而此時,紅軍的處境仍然十分危險,紅軍渡過湘江后,蔣介石判斷出紅軍的意圖是向湘鄂西前進,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他調動大批兵力,在通往湘鄂西的要道上部署重兵,布下了“口袋”,只等中央紅軍往他們的“口袋”里鉆,好一舉把紅軍全部殲滅。李德和博古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可是,紅軍能不能改變行軍路線?到底往哪里走?他們沒有主意,只好命令紅軍仍然照他們預定的方向,向湘鄂西進軍。此時,紅軍的廣大指揮員也不愿意再聽李德和博古的瞎指揮了,他們強烈要求:紅軍的領導權,要有一個改變,而紅軍也不能照原來的辦法打下去了,軍事路線要有根本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李德和博古把一切軍事事務都推給了周恩來負責。在此危難時刻,周恩來擔負起了對中央紅軍的領導責任。紅軍的一切調動、布置、行軍、打仗,都由他指揮。此時的周恩來真正是受命于危難之中。

  與毛澤東想到了一起

  1934年12月12日,中央政治局臨時會議在通道舉行,參加者有:博古、李德、周恩來、張聞天、毛澤東、王稼祥等。這次會議只討論一個問題:紅軍進軍方向問題。會上,博古、李德已經知道紅軍再按照原定方案,向湘鄂西進軍,會陷入國民黨軍隊的重圍。但他們對于紅軍再向其他什么地方進軍,心中無數,因此,只好堅持紅軍仍然向湘鄂西進軍,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他們的想法是:湘鄂西那里有紅二、六軍團接應,總是比向其他方向發展為好。但是,毛澤東堅決反對中央紅軍再向湘鄂西進軍。會上發生了激烈爭論。在這場爭論中,周恩來站在了毛澤東一邊。周恩來與毛澤東想到了一起。他在會上發言說:我贊成毛澤東同志的主張,現在如果仍然向湘鄂西進軍,紅軍就會陷入敵軍重圍,有全軍覆滅的危險;紅軍必須改變原定的進軍方向,改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這樣既能出敵不意,擺脫敵軍圍阻,又能尋找更有利于紅軍發展的地方。會上,大多數同志支持毛澤東和周恩來的主張,只有李德和博古堅持原定方案。周恩來在會上說:現在必須按照大多數人的意見執行。李德、博古只好同意按多數人的意見辦。這樣,中央政治局決定,紅軍主力改變行軍方向,改向貴州進軍,先拿下黎平。中央做出這個決定,周恩來的意見起了重要作用。

  主持黎平會議

  通道會議后,關于紅軍進軍方向問題,黨內意見并未統一。12月15日紅軍打下了黎平后,周恩來提議,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正式會議,最后決定紅軍進軍方向問題,這次會議也由周恩來主持。

  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詳細闡述了紅軍改變進軍方向,向貴州進軍的道理,指出,紅軍只有到川黔邊去,建立川黔邊革命根據地,才有發展的余地。李德、博古仍然固執己見。當他們的意見遭到會議多數人反對時,李德又提出紅軍折入黔東。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這樣仍然要陷入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圈。雙方展開了激烈爭論。

  正在此時,作為會議主持人的周恩來,做了關鍵性的、帶有決策性的發言:他說,我們應該采納毛澤東同志的意見,紅軍應該向川黔方向發展,循紅二方面軍的原路,西進烏江北上。周恩來發言后,參加會議的大多數人都支持他的意見,只有李德一個人反對,博古不做聲了。李德見狀大怒,大喊大叫起來,但參加會議的人,沒有一個人再理會他。黎平會議做出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戰略方針之決定》,確定:“過去在湘鄂西創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的決定在目前已經是不可能的。”“新的根據地應該是川黔邊地區!

  痛斥李德

  紅軍長征中,李德仍然是紅軍中的“太上皇”,沒有人敢頂撞他,而周恩來是第一個敢反對李德的人。正是周恩來敢于反對李德,才打掉了李德“太上皇”的權威。

  事情是這樣的:黎平會議之后,周恩來把整理出來的政治局會議決定的譯文拿給李德看。李德看后,見決定中根本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反而否定了他的意見,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便大發雷霆,用英語和周恩來吵了起來。目睹了紅軍長征以來在李德瞎指揮下受到的重大損失,又見到李德如此專橫,周恩來覺得,是應該批評李德幾句了,他便指出了李德指揮上的錯誤,勸李德應該聽聽紅軍廣大指揮員的意見。中國共產黨高級領導人中第一次有人敢批評李德,李德受不了了,他更加震怒。拍著桌子,大吵大嚷起來。

  周恩來忍無可忍,站起來痛斥李德不了解中國革命戰爭實際,主觀片面,把國外過去戰爭的經驗硬搬到中國來,并痛斥他不珍惜紅軍戰士的生命,不顧紅軍的前途命運,只顧自己的虛榮心。周恩來說:如果照你這樣指揮下去,黨中央和紅軍就會被你毀滅。李德當時是共產國際派駐中國共產黨的代表;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必須聽從共產國際的指揮。誰敢反對李德,就會被扣上反對國際的帽子。周恩來敢于痛斥李德,是冒了很大政治風險的。但一切從黨的最高利益出發的周恩來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不考慮個人政治上的安危進退。他對李德的痛斥,帶了一個好頭,使黨中央許多高級干部和紅軍高級指揮員也認識到,對李德的錯誤也應該批評,為后來遵義會議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在遵義會議上

  1935年1月7日,中央紅軍占領了遵義。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這次會議上,博古在報告中,突出強調紅軍不能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的客觀原因,以此掩蓋他們軍事指揮上的失誤。周恩來卻和他的態度截然相反,他在報告中指出,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軍事戰略戰術上的錯誤,并且主動承擔了責任,作了自我批評,同時也批評了博古和李德。周恩來的這個報告起到了把博古的強調客觀原因轉到清算“左”傾機會主義軍事路線上來的重大作用。而且,周恩來是中央主要領導人之一,又是軍事三人團成員,由他來講這個話,分量非常重。周恩來主動承擔責任的高風亮節,也讓與會者感動。周恩來發言后,會議的氣氛變了。此時,張聞天緊接著在會議上作了反對“左”傾機會主義軍事路線的報告,張聞天發言畢,毛澤東作了長篇發言,對“左”傾機會主義軍事路線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評,闡述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指明了今后紅軍發展的方向。

  周恩來十分贊成毛澤東的發言。他在會議上全力推舉由毛澤東來領導紅軍今后的軍事行動。這次會議最后做出決定: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指定由張聞天起草決議,委托常委審查后,發到支部中去;常委再進行適當分工。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周恩來是黨內委托的軍事上下最后決心的負責人。會后,常委進行分工,以毛澤東為周恩來軍事指揮上的協助者。會議采納了毛澤東的主張,加上由于當時軍事指揮是黨的最重要的任務,決定毛澤東參與軍事領導,實際上已經確立了他在黨內的核心地位。

  遵義會議不久,毛澤東曾經說過:遵義會議的成功,恩來同志起了重要作用。這句話是客觀的。

  主動當助手

  遵義會議后,中央決定成立一個新的三人團,團長是周恩來,團員一個是毛澤東,一個是王稼祥。此時周恩來已經認定毛澤東的主張是正確的,只有按照毛澤東的主張辦,黨和紅軍才能走出困境,取得新勝利,應該而且必須把毛澤東推舉到中共實際上的領導核心的地位。從這一想法出發,周恩來在這個新的三人團中主動當毛澤東的助手。紅軍的一切重大軍事行動、戰略決策,他都聽毛澤東的,毛澤東實際上成為了最后的決策者。四渡赤水、兵臨貴陽、直逼昆明、巧渡金沙,都是在毛澤東指揮下的結果。而周恩來則負責戰役的實施和布置。當時的紅軍第九軍團政治部主任黃火青回憶道:長征時我們打仗,都是靠的毛主席的戰略方針,但每次戰役布置,是靠周恩來,他指揮作戰。

  當時,毛澤東剛剛參與軍事領導工作,某些高級軍事干部對毛澤東還不信服。在此情況下,周恩來做了不少工作,對樹立毛澤東在軍事領導上的權威,起了重大作用。遵義會議之后,研究打鼓新場戰役時,多數紅軍高級干部主張打這一仗,只有毛澤東反對。毛澤東半夜找周恩來商議后,周恩來決定第二天開會,再次討論,周恩來在會議上說服了大家,終于放棄了原定軍事計劃。1935年5月,中央在會理召開政治局會議,有的紅軍高級指揮員反對毛澤東指揮紅軍走“之”字形的“弓背路”,說這樣會把紅軍拖垮,要求撤換毛澤東。周恩來在會上嚴厲批評了提議者,并且贊揚了毛澤東的軍事領導藝術。周恩來主動當毛澤東的助手,維護毛澤東的權威,對于確立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起到了關鍵作用。

  大病中過草地

  長征路上,最操勞的人是周恩來。由于日夜操勞,使周恩來體力透支過多,加上周恩來和紅軍戰士一起吃野菜和青稞,營養不良,中央沙窩會議之后,周恩來終于病倒了。

  周恩來這次得病,來得很猛,很急。他發高燒,連續幾天不退,后來發現肝部腫大,皮膚發黃,確診為肝炎,已經變成阿米巴膿腸,急需排膿。但紅軍行軍中,沒有條件可以開刀,只好用藥并用冰塊冷卻。這時,周恩來已經昏迷不醒。當時毛澤東除指揮打仗外,總是親自來看望照料周恩來,不久,組織把鄧穎超叫來照顧周恩來。醫生用冰冷敷了七個多小時,終于排出了半盆膿來,周恩來的高燒才慢慢消退。

  周恩來一醒過來,就面臨張國燾搞分裂和敵軍進逼,紅軍危在旦夕的嚴重局面。周恩來躺在木板上,和毛澤東一起商量同張國燾斗爭和紅軍的作戰計劃。

  由于周恩來病得太重,不能起來,他是躺在擔架上走過草地,結束長征的。此時,他已經與毛澤東一起把紅軍帶出了險地,已經粉碎了張國燾的分裂陰謀,已經使紅軍確定了在陜北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的方針,并且與毛澤東一起指揮打勝了紅軍到達陜北后的幾場大戰役,為紅軍立足陜北奠定了基礎。

  周恩來為紅軍長征勝利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將永存史冊。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