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1日16:1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重慶5月9日電 (記者 鐘旖)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84歲的周恩來總理侄女、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理事、周恩來鄧穎超研究中心顧問、北京大鸞翔宇慈善基金會創始會長周秉德9日在重慶參與“新時代傳承弘揚紅巖精神”理論研討會時,以發生在重慶的三件事,闡述“統戰工作”在過去與現在發揮的重要作用。
于周秉德而言,重慶并不陌生。從1939年開始,其伯父周恩來領導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紅巖開展了8年工作。期間,南方局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文學藝術、新聞、教育、科技、衛生等多條戰線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統戰工作,對發展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重要作用。
周秉德談到,在南方局統戰工作中,令其印象最深的是周恩來同志在皖南事變后,以無比悲憤的心情寫下“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的題詞和《千古奇冤》一詩,并在國民黨當局拼命封鎖消息背景下,將兩幅題詞連夜刊登。為保證報紙在最短時間內發放到位,周恩來同志也做“報童”,去到山城街巷發放,將國民黨襲擊新四軍的陰謀進行揭露。
周秉德說,該事是周恩來同志運用斗爭策略和斗爭藝術的體現,振聾發聵的簡短題詞比長篇大論更令人印象深刻。史料顯示,在國內外輿論的一片責難和英美蘇三國政府的外交壓力下,蔣介石政權很快就完全陷入了異常孤立和被動的境地。
第二件事,周秉德認為,亦是統戰工作充滿文化與人情的表達。
2011年,臺灣學者李敖與周秉德交談說到,自己收藏著諸多珍貴史料,其中一則《新華日報》刊登的訃告不僅令他感動,更使他感慨共產黨人對中華傳統美德的遵守、對傳統文化的深厚造詣。
該訃告系周恩來、鄧穎超聯名為父親周貽能去世而發布,1942年7月15日起在重慶《新華日報》上連刊5日。訃告寫著:“顯考懋臣公諱劭綱府君……經醫治無效,延至當晚十一時逝世,享年六十九歲。男恩來適因病割治于中央醫院,僅聞先父患癥,比于昨(十三)日遄歸,方知已棄養三日,悲痛之極,抱恨終天。媳穎超隨侍在側,親視含殮,茲業于今(十四)日清晨安葬于陪都小龍坎之陽,哀此訃告……”
周秉德表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訃告既是周恩來同志對至孝親情的深情傾訴,也是對污蔑共產黨“共產共妻”“六親不認”等不實言論的有力反擊。
周秉德還提到坐落在重慶的沈鈞儒舊居。中國民主革命家、愛國民主人士沈鈞儒是中國民主同盟創始人之一,為反對內戰爭取和平,建立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作出了很大貢獻。沈鈞儒子女曾在舊居內居住并成家。一方小樓是沈家人心中的牽掛,作為沈鈞儒的長孫媳,周秉德從上世紀90年代起便與姑姑沈譜多次到訪舊居,并密切關注房屋修繕事宜。
“前幾年看時,舊居旁是土坡,門鎖有點生銹”“昨天再去,房子修繕一新,門口有了臺階,還要打造傳統風貌區”,周秉德說,舊居的變化可證明,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并未忘記各個民主黨派為新中國誕生和建設發揮的作用。民主黨派奮斗的歷史被銘記與紀念,是統戰工作取得實效的非常好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