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專家解讀:周恩來與陳云工作作風和行政特色異同【2】

徐行

2020年08月11日16:11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

  陳云一生心系民眾,關心百姓疾苦,努力解決群眾實際困難。他一貫強調:“我們在工作中,不僅要依靠組織,更主要的是要依靠群眾。”[3](p46)60年代初,他和周恩來總理為了解決糧荒問題,冒著政治風險批準進口糧食,解決了缺糧的燃眉之急。1982年,他親自過問北京市民的冬儲大白菜問題,要求有關部門對“生產、流通、消費這三個環節必須立即組織好”。[8]1984年為了解決中小學教師工資偏低的問題,他在《關于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制度改革的意見》送審稿上批示:“對中小學教師,不僅要有工齡工資,而且要使他們的工資標準,比同等學歷從事其他行業的人略高一點才好。”[2](p46)在陳云的過問下,從1985年起國家為幾百萬中小學教師增加了工資,促進了教師社會地位、待遇水平的提高,穩定了教師隊伍。

  (三)民主團結的作風

  周恩來和陳云皆是堅持黨內民主作風的典范,他們都強調在領導工作中要集思廣益,民主協商,廣泛團結各界人士,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周恩來認為領導者與被領導者應該是一種平等、合作的關系。他特別欣賞“協商”這兩個字,認為通過協商既充分發揚了民主,又避免了只強調少數服從多數可能發生的簡單化、形式主義傾向。他提出:“我們要吸收不同意見的人在一起,要善于和這些人一起協商,團結他們。”[9]陳云一貫倡導要充分發揮民主,善于聽取不同意見,對于一件事,自己有了意見后,可以先放一放,再考慮考慮,聽聽有沒有不同意見再做決定。他常說:“有錢難買反對自己意見的人。有了反對意見,可以引起自己思考問題。”[10]陳云晚年仍一再強調:“重大問題的決定,必須經過集體的充分討論,以便減少失誤,少走彎路,把事情辦得更好。”[3](p353)

  在行政決策過程中,周恩來與陳云總是在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經過縝密思考后再做出最后決策。如當年治理淮河時,河南、安徽、江蘇各省提出了不同意見。周恩來多次聽取各方觀點,最后制定出打破省界、上中下游利益兼顧、蓄泄并重、標本兼施的治理方案,合理解決了各方矛盾,使淮河治理工程順利進行。周恩來主持國務會議時鼓勵大家暢所欲言,很善于綜合各種不同見解,吸收眾人所長形成決議。陳云曾四次代理國務院總理職務,他主持會議的風格和周恩來一樣,先發動大家闡述各自的看法,充分發揚民主,展開熱烈討論,最后再綜合歸納,提出自己的意見。如1954年11月,陳云主持召開了討論五年計劃草案的會議,在十多天的會議中,與會者紛紛發言,涉及的問題很多,其中議論最多的是石油、農業、交通三個問題。陳云在充分聽取大家意見后,才針對這三個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充分反映出其民主的作風。[11]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